痔瘡怕開刀 貧血成小白臉
更新日期:2010/03/12 19:42
(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2日電)1 項調指出,痔瘡普遍程度雖不至於10男9痔,卻是半數受訪者的難言之隱,多數人寧可忍耐,拖到痔瘡出血而貧血,或相信中醫勝過西醫,深怕開刀會疼痛不堪且留下大便失禁的後患。
62歲的劉先生是典型案例,他今天說,因工作需久坐,痔瘡愈養愈大,每次上廁所,內痔出血噴濺,如廁後都必需沖洗,將脫出的內痔推回肛門內,所以不方便在家以外的地方解便;嚴重貧血使他臉色蒼白、容易頭暈,被同事稱為「小白臉」。第1次開刀後,肛門痛到像屁股開花,後來痔瘡復發,寧可不開刀。
高醫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指出,生活習慣與痔瘡的發生有相當的關聯性,經常久坐久站、高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、壓力、長期便秘或腹瀉、久蹲、坐馬桶等因素,都可能造成痔瘡,約有50%的成人曾有痔瘡病變的困擾。
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,在痔瘡患者中,約1成到2成需接受治療,早期第1、2度的痔瘡可用軟便劑或燒灼法治療,並配合修正飲食習慣;但許多患者像劉先生拖到第3、4度痔瘡,必須開刀。
網路媒體去年9到10月對2900多名網友問卷調查顯示,近半數痔瘡困擾的受訪者多選擇「暫時先忍耐」、「上網找資料自我診斷」或「傳統中醫診斷與治療」等因應;對於痔瘡切除手術的認知,幾乎與「疼痛」兩個字畫上等號,「怕大便失禁」也是許多患者卻步的常見原因。
糠榮誠指出,傳統痔瘡切除術會有明顯傷口,加上肛門口的痛覺神經敏感,患者容易感到強烈疼痛,會痛上10天到半個月,令人不管坐或站都疼痛難忍,不敢解便,晚上還得趴著睡覺,怕痛不敢上大號。
糖榮誠說,新式痔瘡手術採用環狀切割器,切除內痔的黏膜及以下血管,並將脫垂的外痔組織上提至正常位置。由於手術位置是在內痔直腸黏膜及下方血管,此處對疼痛刺激反應較不敏感,術後疼痛感大減,在麻醉藥效退後即可下床行走,隔天出院返家。990312